2020年9月30日 星期三

站在親中與抗中的十字路口

七十多年前,差點亡於納粹的德國,二戰之後成為世人眼中愛好和平、重視人權的「價值」大國。不僅接收敘利亞、阿富汗的難民,若有國家執行死刑,德國一定出來指責,可見德國有多重視人權?

然而,從這則新聞來分析,美中新冷戰的當下,如果抗中是主旋律,為何德國先階段還不全面禁止華為5G?德國到底還有哪些苦衷?
這背後可以從兩件事情去分析。
第一,中國的「經濟實力」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已經將德國吃下來了!我們來看幾個數據,近六年來,中德雙邊貿易發展平穩,2018年達1,839億美元,年增9.4%;2019年貿易額為2,057億歐元,年增11.9%,再創歷史新高。
根據德國官方統計,中國已經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國,也是歐盟第三大貿易國,德國如果沒有中國,經濟肯定垮掉。
第二,我們來看德國的歷史問題所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意識。旅德超過25年的劉威良女士,之前在一篇名為《德國的媚中與納粹情節》的文章中明確指出,關於納粹問題的討論,已經變得極度敏感,人民甚至有嚴重的自我審查心理,不希望任何事情跟那段殘暴的過去做比對。對於納粹的反省,在自認支持民主的人士當中,已經到了觀念上的潔癖階段。
德國人覺得,譴責納粹,就好像在傷口上面灑鹽,這樣的轉型正義,也影響德國人對納粹行徑在其他獨裁政權中發展的視角,並認為世界其他國家根本沒可能產生「納粹」這種變態,好似「納粹」法西斯是德國的特產,其他國家的獨裁都比不上德國納粹,當然包含中共!
如果,德國經濟下滑之後,國內親近納粹的右派勢力必定崛起!幾年前,德國大量接收難民,也讓右派的政黨竄升到第三大黨。德國人不提納粹,或者對納粹自我審查,背後考量的主要原因,就是經濟因素。為了避免極右派政黨的崛起,德國政客當然希望德國經濟蒸蒸日上!
放在這兩個脈絡之下來分析,親中換取經濟利益,避免德國國內的極右派勢力壯大,因而讓親中成為德國內部的主旋律。
但是,德國跟中國深掛勾的現象,可說是正在吸取「中國的經濟鴉片」,這個問題必然嚴重,原因是中國常常把邪惡的政治目的,包裝在經濟的外衣底下,總是在關鍵時刻才會出手。
德國到時候若要脫身,還來得及嗎?


The grammar of ornament, Owen Jones (British, London 1809–1874 Lond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