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閱讀》知識的假象




這本書有三個核心關鍵字,分別是無知、理解的假象與知識共同體。

我們需要面對自己的無知,找尋自己可能出錯的盲點,常常跟意見不同的人聊天可以藉此思考我們的論點的對錯。

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替自己的知識體系添磚砌瓦並持續檢查過去的思考是否有明顯的漏洞?我們要清楚自己不懂的地方就是不懂,千萬不要不懂還要裝懂。
具備能力的人,視角通常較為宏觀。知道自己哪些能力有待加強,相對缺乏能力的人,渾然不知自己的不足。

整體而言,我們的無知默默形塑著每天的生活。簡單來說,一般人傾向從事自己熟知的事物,不會去做自己沒有概念的事情,如此一來,無知便深刻影響了我們採取的人生道路!

關於理解的假象,就是我們沒有自己想得那麼聰明,我們的思維多半仰賴猜測與推估,過去的觀念難以改變,因為其緊緊相連著價值與身份!同時我們腦袋裡的因果模型常常殘缺不堪又充滿偏誤,所以錯誤的觀念才無法根除。

所謂知識的假象,指的是我們不常仔細確認自身的理解而導致反科學的思維,一般人在思考的時候,重點不會放在因果脈絡,而是論述既有的看法、引述看法相同人士的論點與個人價值,或者從新聞獲得的資訊去進行論述!知識的假象肇因於我們活在知識共同體中,因而未能區分自己究竟具備哪些知識。

知識共同體的群體內成員總是給彼此觀點上的支持,群體本身卻常常缺乏專業上的支持。

總括而言,問題是出在集體思考,當全世界的知識都唾手可得的時候,我們就會有腦袋裝了一堆知識的錯覺,不去正視自己的無知再加上同溫層的支持,一旦走向極端的路線,恐會引爆危險的社會風氣。

因此我們要區分直覺與慎思的差異,意識到自己高估了直覺,價值取向的觀點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可以簡化思考,避免麻煩又瑣碎的因果分析。

思考的時候,特別要重視的問題是脈絡,可以透過理解整個事件的脈絡去分辨事實陳述與價值判斷,正視自己的無知並保持客觀的彈性,認真思考自己真正了解了什麼?

而思考就是行動的延伸,人類演化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我們有效行動的能力,我們終究是為了行動而學習!

後記:
這是最近幾個月花最多時間消化的一本書,這些內容都是偏重理論的˙ 知識,我們或許可以再勇敢一點,多仰賴直覺而不需要那麼謹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