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勵志醫師與林耕新醫師在分享他們過去治療經驗的時候,有強調不要被病人給帶著跑?他們說,有時候病人很厲害,會知道我們的弱點在哪裡,然後就是猛攻,讓我們招架不住,接下來我們也完蛋了?
還有就是我們自己本身要夠穩定,才能處理別人的問題。案主有時候可能比我們厲害?如果當下自己又有狀況,那就死定了!這個論點是這次上課學習到非常重要的概念!
另外有三個治療原則可以掌握,分別是摸石子過河、強寇莫追及逢林莫侵入!其實這三點跟我們經營保險也有很大關係吧?其又可以延伸信任感、人際關係、個人特質與專業能力等等要素,都是我們可以提升的價值!(記住:肯定值得肯定的;否定必得否定的)
另外一個收穫是關於美好生活的三大要素,樂觀、韌性與人際關係,常常保持幽默與偶爾開開自己玩笑,都是不錯的方式!適當地調侃自己,也是生活的樂趣之一吧?
其實邊緣型人格障礙(BDP)最讓人擔心的是自殺!所以我們在防範自殺的前提之下提出治療的目標,而這個治療的目標又需要跟案主討論,討論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融入,但比較詭異的是案主又會提出挑戰,甚至會操控人性而專攻我們的弱點,這或許也是有趣又傷腦筋的地方吧?
打個比方,今天在研討案例的時候,案主談到家人(父母)對她暴力相向並且漠不關心,然而她卻選擇「原諒」,年輕的治療師說道,當他聽到案主使用「原諒」這個兩過字的時候,其實有點驚訝(因為她似乎多了一些同理心)!然而當治療師稱讚之後案主竟然開始嚎啕大哭,不斷訴說著自己的委屈!
一旁的周勵志醫師馬上補充說明,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案主,很會抓住治療師的弱點,並可能轟炸治療師已取得自身的優勢(這是軍師聯盟的劇情嗎?)甚至操弄治療師,其中角色逆轉這個名詞,我當下也有些困惑?他的意思是案主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有問題需要被治療,而他們才是真正的治療師? 所以前輩帶領我們思考是不是有更好的動詞可以取代原諒,因為原諒比較像是上對下、長輩對晚輩的概念,其實不太適合當下的情境!而這個細節可能是治療的重點,因為我們可以導正案主的價值觀並避免陷入案主設的圈套!
當下我的直覺是使用「體諒」取代「原諒」,正好符合周醫師的答案,這個直覺又需要大量的經驗累積與觀察吧(笑)!這也讓我想到上午他談到,會談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培養我們的直覺,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治療工具,也是可以刻意練習吧?
家庭背景其實是一個人人格養成的關鍵,所以我們在探討每一件案例的時候,都要從家庭背景去分析,包含原生家庭、社經地位 、職業與人口組成,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幫助,這也可以協助我們更快速了解這個人!
跨領域的專業在今天也是一直出現的概念,好比社會學的專業、動物行為學、心理學、精神分析理論與精神動力學等等,如果我們可以涵蓋越廣的專業知識,應該越能提供更好的會談,這個同時也讓我們想到融入的概念,就是我們不是在外圈處理這些事情 ,而是跟著案主一起解決問題!弔詭的事情是,我們身為治療師本身,卻又試著學習跟自己的情緒保持一些距離!(例如當生氣的時候,不是我生氣了!而是跟自己說,我注意到我在生氣了)!這種跳脫與跟自己的情緒保持距離的技能,也是需要刻意練習啊!
後記
風格是每一位治療師需要建立的元素。
我們要培養場控的能力,也就是能夠掌控全場。
其實我們的每一次面談都要有一個終極目標,設立這個終極目標之後就是分解小目標,在每一次面談的時候埋入這些目標,結構化地解決問題(core symptom)!而在面談的時候,肢體語言(非文字語言)其實非常重要,其重要程度可能高過語言,因為其可以展現出一種態度,這是手機無法呈現的藝術!
關鍵字
搏感情
當自己的主人(self-agency)
精神科醫師要像福爾摩斯去探詢每個線索
心理學是藝術的階段
依附對象
一個人是寂寞 兩個人是孤單
幽默感與保持輕鬆的氣氛非常重要
關係的經驗是這個樣子的,是一個逐漸上升的曲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